本文是学习GB-T 21983-2020 暖冬等级.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,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,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
本标准规定了单站、区域、全国暖冬的判定方法和等级划分。
本标准适用于暖冬的监测、预测、评价及服务。
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。
2.1
冬季平均气温 winter mean air temperature
上年12月至当年(目标年)2月的平均气温。
注:单位为摄氏度(℃)。
[GB/T 33675—2017,定义2.1]
2.2
气候平均值 climatological normal
气候态
常年值
最近连续3个整年代的气象要素平均值。
注:按照世界气象组织(WMO)
的相关规定,每年代更新一次,即2011年—2020年期间,采用1981年—2010年的
平均值作为其气候平均值,依此类推。
2.3
冬季平均气温距平 winter mean surface air
temperature anomaly
冬季平均气温与其气候平均值之差。
注:单位为摄氏度(℃)。
2.4
暖 冬 warm winter
冬季平均气温高于气候平均值一定程度的气候现象。
2.5
单站 weather station
某一气象观测站,也称站或站点。
[GB/T 33675—2017,定义2.4]
2.6
区域 region
某一给定的地理范围。
注1:如行政区、气候区、流域区等,不包括全国整体范围。
注2:改写GB/T 33675—2017,定义2.5。
2.7
单站暖冬阈值 threshold of warm winter for
weather station
判定单站暖冬及其程度的临界值。
GB/T 21983—2020
2.8
暖冬指数 warm winter index
描述暖冬及其程度的量。
2.9
有效站点 valid station
具有连续30年以上气温观测记录的气象观测站。
2.10
有效网格 valid grid
将全国范围按给定经纬度格距划分网格,包含有效站点的网格。
注:改写GB/T 33675—2017,定义2.7。
暖冬分为单站暖冬、区域暖冬和全国暖冬。
3.2.1.1 单站冬季平均气温距平(△T大于等于单站暖冬阈值,判定为单站暖冬。单站暖冬阈值确定方 法见附录 A 中的
A.5。
3.2.1.2
单站暖冬划分为单站弱暖冬和单站强暖冬。其等级划分与等级指标及阈值见表1。
表 1 单站暖冬等级划分
|
|
---|---|
|
|
|
|
|
3.2.2.1
区域内暖冬站数与有效站点总数之比大于或等于50%,判定为区域暖冬。
3.2.2.2
区域暖冬分为区域强暖冬和区域弱暖冬。在区域暖冬年,区域内强暖冬站数与有效站点总数
之比大于或等于25%,判定为区域强暖冬,反之判定为区域弱暖冬。
3.2.2.3 区域范围内有效站点均应参与区域暖冬判定。
3.2.3.1
全国暖冬指数大于或等于50%,判定为全国暖冬。全国暖冬指数计算见附录 B 中 的
B.1~
B.5。
3.2.3.2
全国暖冬分为全国强暖冬和全国弱暖冬。在全国暖冬年,全国强暖冬指数大于或等于25%,
判定为全国强暖冬,反之判定为全国弱暖冬。全国强暖冬指数计算见B.6~B.7。
3.2.3.3
全国暖冬指数计算不包括台湾省、香港特别行政区、澳门特别行政区。
GB/T 21983—2020
(规范性附录)
暖冬阈值取值方法
A.1 目标年气候统计值选用年代
目标年气候平均值、标准差采用目标年最近的上一个整30年计算,选用年代规定见表
A. 1。
表 A.1 目标年对应的气候平均值计算年代
|
|
|
|
|
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|
|
|
|
|
|
A.2 气候平均值计算公式
气候平均值计算见式(A. 1):
style="width:1.63988in;height:0.74008in" />
…… ………………… (A.1)
式中:
T ——冬季平均气温的气候平均值,单位为摄氏度(℃);
i — 年份序号,i=1,2, …,30;
T,—— 第 i 年的冬季平均气温,单位为摄氏度(℃)。
A.3 标准差计算公式
标准差计算见式(A.2):
style="width:2.77992in;height:0.75328in" /> … … … … … … … … … …(A.2)
式中:
σ——冬季平均气温标准差。
A.4 距平计算公式
距平计算见式(A.3):
△T=T T … … … … … … … … … …(A.3)
式中:
△T— 目标年冬季平均气温距平,单位为摄氏度(℃);
T — 目标年冬季平均气温,单位为摄氏度(℃)。
A.5 单站暖冬阈值
采用三分位法,将由高到低排列的冬季平均气温序列按偏暖、正常、偏冷三等分划分,概率均为
GB/T 21983—2020
33.3%。
33.3%概率对应的偏暖阈值为0.43σ,将其作为单站暖冬阈值;10%概率对应的偏暖阈值为1.29σ,
将其作为单站强暖冬阈值。
GB/T 21983—2020
(规范性附录)
全国暖冬指数计算方法
B.1 有效网格面积
有效网格面积计算见式(B. 1):
GS;=S 。×cosφ
式中:
GS;—— 非赤道地区单个有效网格面积,单位为平方千米(km²);
S 。 — 赤道地区1.0°×1.0°网格的近似面积(S 。=110.0×111.0),
φ ——有效网格中心点纬度,单位为度(°);
i —— 有效网格序号。
…………… ………… (B.1)
单位为平方千米(km²);
B.2 全国有效面积
全国有效面积计算见式(B.2):
style="width:1.61345in;height:0.68662in" />
式中:
ES— 全国有效面积,单位为平方千米(km²);
m — 有效网格总数。
B.3 有效网格暖冬面积
……
………………… (B.2)
有效网格暖冬面积计算见式(B.3):
GWS;=AC;×GS, … … ……………… (B.3)
式中:
GWS,- 有效网格暖冬面积,单位为平方千米(km²);
AC;—— 暖冬面积权重系数,为该有效网格内暖冬站数与站点总数之比。
B.4 全国暖冬面积
全国暖冬面积计算见式(B.4):
style="width:1.9201in;height:0.69322in" />
式中:
WS — 全国暖冬面积,单位为平方千米(km²);
GWS;—— 有效网格暖冬面积,单位为平方千米(km²)。
……… …
………… (B.4)
GB/T 21983—2020
B.5 全国暖冬指数
全国暖冬指数WI 计算见式(B.5):
style="width:2.23995in;height:0.61336in" />
……………
………… (B.5)
B.6 全国强暖冬面积
全国强暖冬面积按式(B.4) 计算。其中,有效网格强暖冬面积按式(B.3) 计算。
B.7 全国强暖冬指数
全国强暖冬指数为全国强暖冬面积与全国有效面积之比。
GB/T 21983—2020
更多内容 可以 GB-T 21983-2020 暖冬等级. 进一步学习